西美微课堂

西美微课堂【192期】走向田野 ——“世界文化遗产”与古村落保护

发布时间:2015-7-5 9:16:41 浏览次数:8

文化遗产空间的资源生态及民众生活方式调研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3级本科生写生及社会调研教学汇报

        2015年5月18日,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3级100名本科生在杨兵、贺欣、齐彬、张西昌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黟县宏村进行了为期10天的写生及调研活动。

教学概况

        本次教学活动是围绕我国当下文化遗产的申报、认定、开发和保护议题所进行的一次较为深入的调研活动,旨在探讨文化遗产空间的资源生态及民众生活方式研究。教学过程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绘画写生课;第二板块为社会调研课。

        在教学设计中,四位老师达成共识,将绘画实践与田野调研相契合,以此凸显史论系教学的方向与特点。对于史论系的学生而言,绘画可以成为搜集整理、认知探究人类物态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并在此过程中尽量调整绘画中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的比重关系,以客观求实的方式去表现物象,这种物象的重点在于人工造物,自然景观一般作为表现主体的形式陪衬。当然,在此基础上,适当注重绘画语素的形式感表达也是绘画课程的另一方面。辅导教师首先从思维上引导学生,使其明白自身的关注点在于表现和民众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因而,摄入画面的对象不一定呈现为一种绘画性的构图完整,而在于对民众生活方式及物态结构和图像的解读与认知。

        辅导教师给学生列出的建议性方向有:村落格局、民居空间、建筑附件、家具摆件、乡土饮食、店铺陈设、手工艺品等。抵达当天,学生即遍览村落,在辅导教师所给出的基本方向上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在学生的不断发现中,绘画点被具体到极其细微的选项,如水道结构、门环形态、某一题材的窗棱、木雕饰板等,选定某类对象后,在小组内可形成系列,通过对物态形象和结构的联系性描绘和比对,由此探知人工造物中所蕴藏的细微情感、审美和智慧。比如有些同学对水道的观察和描绘,是通过对宏村聚落内经由人工设施规导利用的不同水的形态进行研究,从而解读水在村落变迁和审美经验中的价值与意义,及其与村民日常生活的关系问题。

        美术史论系的绘画教学从对象选择、形式表达和认知指向上都应为自身的学科性质服务。

        未曾预料的是,本次社会调研教学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其分组是以绘画方向为基础,将学生4人列组,分为25个小组,分赴宏村和碧山两个调研地,并按调研对象将其归为人物、古宅、饮食、服饰、店铺、手工艺品等方向,然后在此方向上再进行细分,如人物组包含企业家、个体户、村民、游客、导游、收藏者、学生等;古宅的采访对象则有后人、村干部、群众等;饮食更是丰富,包括当地小吃、特产、茶饮、咖啡、酒吧……这些分组基本涵盖了宏村空间类的商业形式和人物等别。

        通过对其不同程度的访谈,试图加深学生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宏村在十数年来的变迁性认知。对这种变迁史的梳理过程,即是了解中国现阶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措施的过程,而且这种认知方式有别于官方及坊间文本的某种固化倾向,具有一定的草根性和鲜活性。

         从这个角度而言,宏村可以作为了解我国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一个典型个案,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充斥在宏村的不大的空间内,并与其景观形成强烈的掺杂和反差。其中,公司的运营机制,国家的宏观调控,村民的分化与心理失衡,村落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异化,世界文化遗产的被消费及其走向……都将通过村落空间及每个个体的方方面面折射出来。

        碧山作为另一个调研地,与宏村的情况大不相同。

        民国之前,碧山比宏村的村落资源要厚实很多,但经过文化大革命的荡涤,村落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申遗”自然与其无缘。目前,碧山村内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200余处,其中包括民居、祠堂、园林、庙宇等遗存。

        2010年,知名策展人欧宁和左靖共同发出建立“碧山共同体”的号召。邀请国内外艺术家、作家、诗人、导演、学者、建筑师、设计师、音乐人、乡建工作者、高校学生志愿者等加入“碧山共同体”,为建设新的乡村文化空间和建筑空间及农业形态而努力。2011年8月,他们主持的“碧山丰年祭”活动在碧山举行,2012年11月,黟县国际摄影展在碧山举办。2012年,左靖主编的杂志书《碧山》出版发行,目前已出版7部,以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乡建责任感受到国内外关注。2014年5月,南京先锋书店入驻碧山。2015年5月,欧宁主持的理农馆也对外开放。左靖主持的《碧山》杂志社和碧山书院也迁入碧山村,目前还在进一步实施的项目还有汪程龙策划的陶行知乡村教育示范苑、黟县百工坊等。

         直至目前,碧山村逐渐形成了集乡土教育、农业开发、艺术展览、建筑保护、曲艺传承、绘画写生、民宿营建等项目多面综合的乡村建设项目。引起了相关业界的关注和质疑。

         碧山组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对碧山书局、理农馆、璧山书院、猪栏吧及村民和干部等进行了走访。意图通过这些途径加深了解某一区域内我国目前乡村文化生态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为乡村传统遗留资源如何被利用和保护,乡村建设者的目的、采用的手段、途径和效果,以及知识分子的能动作用及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从而加深史论系学生自身的历史和社会认知能力。

         此外,学生还对周边的南屏、屏山、西递等村落,以及徽州地区的建筑形态、竹刻和制墨工艺进行了访察和参观。

         此次写生和调研教学,是针对徽文化当代生态的一次初步探索,在理论性了解徽文化形成、变迁、传播、消淡、转型的过程,并着重观察和了解其文化余脉的当下状况。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田野、注重民生、关注当下的学术情怀和专业素质。

        本次作业形式分为手绘画作、调研报告、考察体悟、访谈整理、摄影图片、现场视频等六种形式。学生手绘作品2000余幅,采访个人200余人,整理访谈文字17万字,调研报告5万余字,个人体悟与感想20余万字。拍摄调研图片3万余张,视频近300G,这些都是学生们热情付出,倾力劳作的结果。自7月初起,我们将通过九知堂微信平台向各位同仁和师生进行汇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建议和指正,并希冀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教师简介

↓贺欣、齐彬、杨兵、张西昌(左至右)

杨兵

        1969年4月生于西安,198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获艺术学学士学位。现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特聘教师,《艺术观》主编。主要从事艺术策展、艺术评论、中国艺术史研究、艺术创作实践等活动。

↓贺欣

        2003年至2006年,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攻读美术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留校,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史论教研室。

↓齐彬

        1977年生于山东泰安,2007年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大学博士院,获西方美术史论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研究方向为西方美术史论、俄罗斯绘画流派研究、中亚美术研究。

↓张西昌

        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美术史论系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人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城市雕塑创作持证设计师、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调研照片

文:张西昌

编辑:杨匡

【西美微画廊·寻找才俊计划】

        ▲无论是设计,还是雕塑绘画,只要你有才,我们就关注!

        ▲把您的简历、作品名称及简介、作品图片发送至邮箱xamyzcgs@163.com注明【寻找才俊】,就有机会在我们的微信平台上看到你的英姿!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