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美微课堂

西美微课堂【221期】荷兰罗斯加德设计工作室(StudioRoosegaarde):科技与人类的幻觉和真实

发布时间:2015-8-9 9:53:37 浏览次数:8

        荷兰籍艺术家兼设计师丹·罗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的创意团队罗斯加德设计工作室(Studio Roosegaarde)总部位于荷兰鹿特丹,分部位于中国上海。这个创意团队中的成员们致力于探索创造新颖的互动性作品,以科技化的手段将人性与自然进行融合,并不断探究人、科技与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潜在内涵。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设计工作室,作品涉及多个方面,无论是时装、建筑还是装置,Studio Roosegaarde的作品都着力于探索参与者的互动体验。该工作室曾经获得过许多奖项,许多作品曾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地进行过展出。并且该工作室还同鹿特丹、新加坡、埃因霍温、斯德哥尔摩等城市有过公共艺术项目的合作,他们的作品均受到了良好的反响。

        该工作室的作品经常是以系列的形式而进行展示,根据观者与特定作品的互动所产生的结果,设计团队中的人们便会进一步地对相关作品进行修改,随后这件作品便会产生出其他的版本,他们创造的作品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Studio Roosegaarde旨在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对自然与社会、人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他们以无穷的好奇心来构建出了一个个充满臆想与现实的世界。体验与创意,精神性的感触与物质性的触碰,均是他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沙丘》系列

        《沙丘》系列作品是与公众的行为活动紧密相关的公共艺术项目,它结合了自然界与科学技术的众多特征,这件作品由许许多多的光感纤维组合而成,根据人们在其周围行动的状态和趋势,以及人们所带来的声音和动作的影响,它们会自然地散发出不同程度的光彩,总共会产生128种变化。装置的内部装有一些传感器和麦克风,它们可以记录下人类的活动,可以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个装置能够不间断地收取那些来自公众的信息。这件作品在人流密集的时候便会变得鲜活跃动起来,尤其是在人声嘈杂之时,它的反应便会极为强烈,反之,在人影稀疏的时候,它就会变得安静平和起来,仿佛自身拥有着可控的情绪。

        这些作品安置在鹿特丹和悉尼等城市的一些特定地点中,给予了人们独特的交互体验和审美愉悦,人们可以在晚间享受到夜游的妙趣,这些作品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公众之间的交融性。
 《沙丘》系列作品在自然界与城市空间之间构建出了一种具有未来主义特征的审美形式,人迹的变化所产生的物理性演化,拓宽了作品本身所要传递的意旨。人们的参与成为了一种随机的艺术形式,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会同整个建筑空间或是自然空间产生联系,人们的各种个性化的演绎甚至还会使这件作品具备一定 的人格化特征。

↓《彩虹车站》

        《彩虹车站》是一件将阿姆斯特丹市的古老火车站与新锐的光学技术相结合的公共艺术作品,它构建出了一个同彩虹这个意象相关的特定公共场域,这个作品由罗斯加德设计工作室和科学家们联手设计制作,其中包括荷兰籍科学家Frans Snik,还有美国科学家,同时也是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Michael Escuti。为了表现出那个逼真的“彩虹”,他们制作了一个光谱过滤器。这个装置可以有效地散射充足的白光,从而凸显出“彩虹”中所拥有的色彩。

        此外,这个作品还具有一定的纪念性意义,它是为庆祝阿姆斯特丹市中央火车站125岁生辰而设计制作的,映现在老火车站棚窗之上的“彩虹”有150英尺宽,人们在每天的傍晚时分才可以看到它,并且他们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观赏它。工作人员每天会开启一盏4000瓦的灯,用液晶滤光器将白光散射出去,映在老火车站的棚窗中,最终形成“彩虹”。短暂的观赏时间使人们格外珍视与其“相会”的时刻。拥有了如此绚烂“彩虹”的老火车站,似乎在无时不刻地沐浴在一种新生的氛围之中,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被打破了,人造与自然的原初意义经过这次作品的颠覆,又产生了新的解读,这件作品为旅客们带来了特异的精神体验。曾经运用在天文学领域的技术运用在了艺术创作中,使其具有鲜明的实验性意义。

↓《莲花》系列

        这件作品随着人们的触动,便会产生一朵朵绽放的“莲花”,绚丽无比,优雅灿烂。这便是由许多智能的铝合金箔片组合而成的《莲花》系列装置作品,它随着人们的移动,会自发地折叠变化起来,模仿着莲花开合的形态做出变化,进而产生介于私人与公众之间的透明的孔洞和缝隙,这件作品在运动和位移之中,消泯了物质的实体性,产生出一种别样的诗意氛围与空间效应。
 丹·罗斯加德认为自然和科技之间拥有许多共同点,他们都包含有生命的进化、消失与维持,他将自然界中的植物元素置入一个个特异的场景之中,构造出了这样一种新型的“自然体”。它所产生的光影效果在参与者中间构造了生动的光影游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件放置在法国里尔市的 一座17世纪古老教堂中的装置,它在娱乐性的基础之上更加增添了宗教性的神秘因素,并且它的存在也促使着人们与周围的古典艺术进行一系列的互动。

↓《水晶》

        这是一款由水晶无线LED灯组成的作品。数量颇多的分离的LED灯,看似随意地平铺于地面上,观者可以自由地去触碰它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心思去摆放它们,就像玩积木或者其他什么玩具一样,甚至还可以把它们直接放入自己的口袋之中带走,这种种有趣的对于作品的演绎,增强了作品的互动效能,同时也给予人们更多的分享空间。通过人们对它们的移动或增减,这件作品会逐渐地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力和好奇心。
 工作室的设计师们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小晶体,其中包含有2个LED灯,这些小水晶灯是不需要使用电池或者电缆的,地面中存有一个微弱的磁场,它能够为这些灯提供电力。Natlab LABORATORIUM和飞利浦的Natuurkundig物理试验室是这件作品的科技支持机构。飞利浦公司的灯泡组成了这件作品,并占据着核心地位,这件作品还承载着Studio Roosegaarde对未来城市建设的思考。
 工作室总监丹·罗斯加德称这件作品为“从火星来的乐高玩具”,这个别称的含义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具有未来主义特性的设计理念上,而且还体现在它无尽的可供人们参与的潜力中。《水晶》曾在阿姆斯特丹、巴黎、莫斯科展出过,现在它是荷兰埃因霍温市的户外公共艺术作品。

↓《流动》

        Studio Roosegaarde的设计师们使用了成百上千个风扇来制作了一个10米长的走廊,并将其命名为《流动》。这件作品的控制系统中包含有许多感应器和麦克风,人们的言语、行为都会给它的风向和速度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参观者的不经意的动作和声音,在这件作品前所引发的会是一种充盈着透明孔洞和人力风向的极具幻觉意味的景象,它会促使着人们产生对自身意识的种种思索,还会引导着他们产生一种想要将自己、空间和科技相互融合的想法。科技所带来的物理性变化,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产生出多样化的解读和阐释,科技与人性,在这件作品中俨然合二为一。
 这件作品赢得了荷兰设计大奖赛中的“最佳自主空间设计”这个奖项(Best Autonomous Spatial Design),并且还被21c Museum Art Collection USA所收藏。

↓《变异体》

        这些放置在图书馆中的物体,形态奇异,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与生物学、化学和医学紧密相关的细胞结构或者是细菌形态,尽管造型特别,但是它们还是拥有着十分实用的价值,它们为图书馆原本中规中矩的布局和空间注入了新鲜和戏谑性的色彩,如果人们不经意地注视着它们的话,还会以为自己来到了儿童游乐园。这些作品为来到此地读书学习、查阅资料的人们带来了革新性的感受,它们在无形中改变了阅读的方式,甚至还会通过对人们行为的改观来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

        这些作品虽然尺寸各异,但是材质却是基本一致的,它们均是由硬纸板制作而成的抽象“雕塑”,环保的材料与新颖的构架方式,提升了人们阅读与学习的乐趣,为公共空间注入了有趣的私密性。而这种私密性却是存在于公共性之中的,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差异性,十分值得人们对其进行多元化的探究。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仅作为交流学习使用)

图文来源:中国公共艺术网

编辑:杨匡

【西美微画廊·寻找才俊计划】

        ▲无论是设计,还是雕塑绘画,只要你有才,我们就关注!

        ▲把您的简历、作品名称及简介、作品图片发送至邮箱:xamyzcgs@163.com,注明【寻找才俊】,就有机会在我们的微信平台上看到你的英姿!

阅读原文